top of page

【鳳凰講座】成大設置鳳凰講座 首場張惠華客座講座教授分享「教與學」

文/翁藍莉 圖/翁進忠


為增廣成大師生宏觀視野並提升學術水準,成大今(2024)年起設置成大鳳凰講座,由校長或各學院邀請國際知名學者、領域內卓著聲望人士、企業代表等蒞臨分享知識和經驗,目的在提升成大在高等教育機構中的教學地位,同時也開拓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為成大教學和研究注入新活力,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首場講座 5 月 8 月舉辦,邀請成大醫學院分醫所客座講座教授、世界知名神經細胞學家、毒物學家以及環境衛生科學家,同時也是藝術收藏家張惠華客座講座教授帶領學校師生共同探討「教與學」,期望能激發成大師生對教學卓越的深入思考。


成大校長沈孟儒說,他最敬佩張惠華教授充滿著能量與熱忱且樂於分享


成大校長沈孟儒致詞時特別感謝張惠華教授蒞臨並擔任成大鳳凰講座首場講者。沈孟儒校長說,張惠華教授是一名毒物學家及科學家,有用顯微鏡看世界的理性思維,同時也是個藝術鑑賞家,擁有浪漫感性的特質,而讓他個人最為敬佩的是,張惠華教授總是充滿著能量與熱忱且樂於分享。


張惠華客座講座教授認為「教與學」是互相反映的,存在著夥伴關係


關於「教與學」,張惠華客座講座教授認為是互相反映的,存在夥伴式的關係,因為教的人本身也是學的人,往往從學生的發問中得到激勵和啟發。而學的人應學習傳授者思維的方式、找資料的方法,培養出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拷貝抄襲。張惠華教授也以他的經歷分享台灣與美國教育的差異,他說,台灣有傳統硬實力的教育制度,可以栽培「好」的人才,美國頂尖學府教育採「刺激」和「培育」的方法,可以讓「好」的人才更如虎添翼,朝向卓越發展。

 

張惠華教授進一步指出,不同教的方式也將有不同的結果,所以老師們一定要因人而異的教學,讓教學保有彈性。由於科技變化太大且新的技術與方法也都在極速變新,他叮嚀老師們一定要跨領域學習,他更對成大積極鼓勵、培育與刺激的跨領域研究與教學表達讚許。


張惠華客座講座教授分享的內容時而詼諧有趣,引發與會者的歡笑


會中張惠華教授也提出數個問題讓老師們反思,包含擔任教職的起心動念為何?可曾思考在不斷做學術研究同時有為教學的方法做過研究?可曾與學生對調立場思考?教學的內容是以個人為主的傳遞或是傳授包含與自己觀念不同、更廣泛的知識,好刺激並滋生學生的想法?「教育的傳承就像是田徑中的接力賽跑,接棒人(學生)要穩當的接棒而且再把火炬盡快交到下一個接棒人手中。不論如何,接棒人務必不洩氣的繼續往下一棒的奔馳。」


與會者合影


「教與學」近年來成為西方學術界的熱門議題,探討教師在深入研究自身專業同時,也應關注教學方法與學生互動及學習的效果關係,本場講座為師生提供了難得的學術交流平台,師生與專家共同探索教育的未來。

1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